中新网河南新闻9月16日电 (王宇)黄河宁,天下平。千百年来,中华儿女既深得黄河哺育泽被之利,又饱受黄河洪水泛滥之苦。9月14日上午,“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三门峡分会场活动正式启动。启动仪式结束后,分会场媒体采访团成员奔赴三门峡水利枢纽,近距离感受“万里黄河第一坝”的壮观。

在三门峡水利枢纽大坝上,采访团成员一边听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办公室主任金泗荣讲解建坝历史,一边极目远眺、静赏大河风光;乘电梯下至观光平台,采访团成员迎着扑面而来的水汽,看黄河水怒吼着一泻而下,场面壮观、震撼无比。
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防凌、灌溉、减淤、供水、发电等任务的大型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下游防洪减淤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始建于1957年,1960年基本建成,主坝为混凝土重力坝,主坝长713.2米,最大坝高106米,枢纽总装机容量45万千瓦时,控制流域面积68.8万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91.4%。控制黄河来水量的89%、来沙量的98%。
金泗荣介绍,三门峡水库自建成运行后发挥了巨大综合效益,曾多次对黄河下游防洪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减轻了下游堤防负担和漫滩淹没损失,起到了有效的错峰作用,减少了黄河下游的洪灾损失,确保了黄河安澜。如今,作为黄河防洪减淤体系和水沙调控体系的干流控制性工程之一,在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中,与小浪底、故县、陆浑、河口村水库配合防御特大洪水,为黄河下游岁岁安澜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了解,通过三门峡水利枢纽的调蓄作用和黄河水量统一调度,防止了黄河下游河道断流、海水倒灌和河口三角洲生态环境的恶化。在三门峡库区形成了东至大坝、西至陕西潼关、北至山西河岸、南至崤山脚下,东西长90公里、南北宽29公里的库区湿地。库区内拥有植物743种、动物867种;库区湿地有木本植物38种、草本植物560种、浮游植物124种,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野大豆和14种省级重点保护植物,有鸟类279种,对于调节地区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三门峡市鸟类由过去的175种增加到315种,占河南省鸟类总数的82.5%;每年10月到翌年3月,成千上万只白天鹅来到这里越冬,造就了黄河上独具魅力的“天鹅湖”,三门峡市也因此被称为“天鹅之城”。
采访临近结束时,金泗荣指着大坝中间一块儿凸出的石头说:“瞧!就是我们常说的‘中流砥柱‘,也被黄河船夫称为‘朝我来’,传说它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镇河石柱。”
金泗荣告诉记者,“中流砥柱”曾是黄河上的航标,又是行船的保护神,船在激流挟持下不由自主朝中流砥柱冲去,就在船撞向中流砥柱一刹那,回旋在中流砥柱前面的波涛,像一只无形的巨手将船推出险境,上演了绝处逢生的神迹。历史上这里发生的所有大的洪水都没能把它冲毁,因此,“中流砥柱”一直被形容为中华民族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