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香港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河南经济 > 正文 >

工行河南省分行:多措并举筑牢反诈“防火墙”

  • 2022年03月09日 17:07
  • 来源:中新网河南
  • 责任编辑:李新贺

  中新网河南新闻3月9日电 近年来,电信诈骗犯罪活动持续高发,严重侵害群众财产安全及合法权益。在国家重拳出击下,电信诈骗活动得到一定遏制,但新型诈骗套路仍层出不穷。工商银行河南省分行认真履行银行账户管理主体责任,密织反诈防护网,有效守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

  多措并举筑牢反诈“防火墙”

  实施电信诈骗犯罪离不开“两卡”。工行河南省分行切实压实银行账户管理主体责任,按照“主动防、智能控、全面管”的风险治理路径,以建立银行账户风险防范长效机制为核心,有效提升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防控能力和防控水平,守护好群众的“钱袋子”。

  在工作机制上,工行河南省分行坚决落实监管部门相关要求,制定《电信网络诈骗和跨境赌博“资金链”治理工作方案》,在防范金融风险、加强系统推进、源头治理、综合施测、联防联控等方面,全面落实管控措施和责任,深入推进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工作。

  建立了一把手负责、挂牌督办、倒查问责等机制,压实各部门、各级机构账户管理主体责任。同时,不断完善风险识别拦截机制,投产个金智能风控平台、强化数据模型运用,对重点可疑账户及早管控,同时加强风险信息监测分析共享,通过科技赋能有效防控账户风险。

  此外,该行积极落实账户分类分级管理,建立“开户复核机制”“账户分类分级管理指引”,从“事前”严控开户,向“事中”限额管理和“事后”交易监测预警转变。对新增账户,坚持做好身份核实“五问”、账户核实“两查”,严控开户源头风险;对存量账户,通过开展“一人多户、长期不动户清理”等个人账户专项治理及企业账户排查活动,加大对存量账户的风险防控力度,做到早发现早处置,阻断电信诈骗资金转移路径。

  拦截诈骗近两百起,有效守护百姓财产安全

  新形势下,电信诈骗套路不断翻新,令人防不胜防。前不久,济源市民尚女士收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称尚女士网购商品快递丢失,要赔付给她400元。当时尚女士刚好网购有一件价值300元的物品,在收到100元转账后,尚女士相信了对方。在转账交流过程中,对方窃取了尚女士的身份证及银行账户信息,随后诱导她通过借贷平台借款15200元。借款成功后,对方谎称操作失误错将自己的15200元转到了尚女士账上,需尚女士将这笔资金转到其指定账户上。随后,尚女士匆匆来到工商银行济源分行克井支行,准备将钱转给对方。

  在办理业务时,工行工作人员发觉尚女士言辞异常,了解事情来龙去脉后,值班行长断定尚女士遭遇了电信诈骗,便引导尚女士将钱款取出做销卡处理,并帮她将15200元借款归还借贷平台。工行工作人员机敏的风险意识,帮尚女士避免了经济损失。

  这只是工行河南省分行守护百姓“钱袋子”的一个缩影。为提升员工风险防控能力,工行河南省分行不断加强员工专业培训,提升反诈实战能力。

  去年,该行通过认真研判开户环节和账户核实环节的可疑信息和线索,累计识破出租出借开户、帮助客户拦截被骗资金、协助公安机关抓获电信诈骗嫌疑人等195起,成功协助公安机关抓获67名涉嫌电信诈骗嫌疑人,协助客户避免169.57万元的经济损失,有效守护了百姓的财产安全。

  创新宣教,不断增强全民反诈意识

  防范电信诈骗,保护消费者权益,不仅要靠技防人防,还要持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社会多方共同努力,增强全民反诈意识及识别能力。

  为增强公众防诈反诈意识,工行河南省分行积极开展各种宣教活动,将集中式与常态化宣教相结合、集中教育与长期宣传相结合、金融知识宣教与业务宣传相结合,“线上+线下”多渠道常态化开展消费者金融知识宣教活动,不断提高公众风险意识和防范能力。

  同时,充分利用官网、电子银行、营业网点等行内渠道,及公众号、新媒体等形式进行宣传;多轮次开展金融知识进校园、社区、广场、企业、农村等地,进行账户使用的法律责任、账户风险防控、账户服务便民惠民政策等宣传工作,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

  据了解,去年一年,工行河南省分行开展宣传活动800余次,发放《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手册》、宣传资料等30余万份,悬挂横幅300余条,在普及金融知识的同时,营造了人人防诈、反诈的良好氛围。(魏利华)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