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河南新闻11月14日电 (杨大勇)60多年前,地处黄河故道旁的河南兰考,饱受风沙、内涝、盐碱侵害。为治理“三害”,这里广种泡桐。从此,泡桐在兰考生了根,绿色也在这里生了根。如今,兰考县不仅泡桐如海,绿树成荫,还孕育了驰名中外的“中国民族乐器之乡”,长出了年产值20多亿元的民族乐器产业,吸引着众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产业链上创新创业,为乡村振兴不断注入“新”活力。
点燃“新新”之火
经过30余年的发展,民族乐器产业已成为兰考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汇聚了219家民族乐器及配套企业,其中堌阳镇有民族乐器企业186家,吸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800余人。
兰考县委统战部探索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助力乡村振兴新路径,以组织建设为突破点,成立兰考县新联会堌阳镇分会,把民乐产业链中的32名代表人士组织起来,建立“桐新乐联盟”,以凝聚新力量促进民族乐器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为目标。
近年来,兰考县围绕民族乐器产业发展,创新工作方法,凝聚“新新”之力,点燃“新新”之火,助力乡村振兴。
作为“桐新乐联盟”的发起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范慧敏创新线上网络直播教学带货、线下批发代理模式,直播教学学员10万余人,帮扶、合作乐器厂家26家,年销售古筝30000余台,直接推动了兰考乐器产业发展。目前,“桐新乐联盟”有会员企业48家,带动1600余人就业增收,年产值2亿元。
激活“新”欣向荣之势
“新”火微光,亦可燎原。兰考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有活力、有能力、有创新力,当地出台支持民乐产业品牌创建、科技创新等政策性文件30余个,创建兰考民族乐器公共品牌,搭建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设立专项发展资金,与中央音乐学院等国内著名音乐院校搭建合作平台,为新阶层人士助力民乐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走进堌阳镇徐场村,一座融合苏式园林风格的庭院正在悄然“生长”。这里是“90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徐亚冲打造的“墨武琴坊”研学基地,作为一名斫琴师,徐亚冲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更多人亲手触摸琴木的年轮。
徐亚冲改造祖宅,将封闭的作坊变为开放式文化空间,在庭院角落开辟“速成体验区”,让冷僻的斫琴技艺变得可触可感。如今,徐亚冲的庭院每年接待研学团队超50批次,以“创意”之光点亮了整个徐场村“产业+文旅+教育”的产业链条。
释放“联盟”之力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里,兰考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把智慧和情怀融入“桐新乐联盟”,创新“三联三送三服务”工作方法,把7个民族乐器生产村、94家民族乐器生产企业、220户民族乐器家庭手工作坊连接起来,开展送政策上门、送技术到家、送信息入村(企)活动50余场,组织参与民族乐器产品宣传推介、民族乐器进校园等服务乡村治理、民族乐器产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活动70余场,培训民乐人才1000余人次。
小小联盟,聚人心更鼓干劲。“桐新乐联盟”着力构建“想干事有平台、能干事有舞台、干成事有奖台”的良性生态,推荐10名代表人士担任市、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推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以拼搏奋进的姿态投身乡村振兴实践。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汤飞以实干“力度”传递民生“温度”,帮扶村民建立32个小型乐器生产作坊,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100多人。
一个人、一棵树、一种精神,成就一方产业,引领一群“新”人。在兰考,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奋进乡村振兴新征程的故事还在继续,他们用悠扬的民乐奏出“活力新阶层振兴新力量”的最强音。(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