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河南新闻11月10日电 筑牢产业发展“压舱石”,破解企业发展“疑难事”,拓展产业发展“双循环”……近年来,河南省西峡县发挥统战优势,从思想引领、平台搭建、服务保障、资源链接等维度精准发力,为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凝聚力量。
筑牢产业发展“压舱石”
河南省西峡县拥有1300余种中药材资源,素有“天然药库”的美誉,中医药产业基础雄厚,尤其是山茱萸产业,种植面积达25万亩,年产量达4000吨,占全国总产量的二分之一。
针对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西峡县委统战部联合相关部门组织中医药企业负责人赴四川大学参加产业转型升级暨青年企业家理想信念教育培训班,通过前沿理论授课、标杆企业观摩、政企座谈交流等形式,帮助企业家开阔发展视野、明晰转型路径。
仲景宛西制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红玉在参加培训班后表示:“这次培训让我们开阔了视野,明确了转型升级的方向。特别是通过与四川大学的专家交流,我们对中医药现代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坚定了我们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的信心。”
在此基础上,西峡县委统战部重点培育标杆示范载体,支持仲景宛西制药依托仲景学院建立企业“两个健康”实践中心,整合教学培训、实践创新、文化传播等功能,使其成为省市民营经济“两个健康”实践创新的企业标杆。
破解企业发展“疑难事”
为破解企业发展“疑难事”,西峡县委统战部围绕企业发展痛点、难点,创新服务模式,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精准对接企业需求。针对企业融资难题,积极协调金融部门落实惠企政策,助力仲景宛西制药成功申报民品生产贴息贷款2.78亿元,为企业扩大生产提供坚实的流动资金支撑。
在产业基础升级方面,西峡县委统战部还牵头联动农业、科技等部门,支持企业深耕道地药材种植。仲景宛西制药秉承“药材好·药才好”理念,建成10.68万亩山茱萸生产基地,覆盖太平镇、二郎坪镇等5个乡镇35个村,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推行“四免一提高”扶持政策,年投入280万元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金,带动数千农户增收。
太平镇种植户王建国说:“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我们不仅有了稳定的收入,还学到了很多种植技术。去年我家山茱萸收入增加了不少,生活也越过越好了。”
拓展产业发展“双循环”
西峡县充分发挥统战资源广泛的优势,搭建内外联动桥梁,助力中医药产业“走出去”“强起来”。聚焦海外市场拓展,组织“海外侨领西峡行”活动,邀请侨界人士深入企业考察,搭建跨境合作平台,推动中医药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法国河南同乡会会长祝晓琳在参观仲景宛西制药后表示:“西峡的中医药产品质量非常高,有很大的国际市场潜力,我们愿意帮助你们开拓海外市场,让更多人享受到中医药的益处。”
在科技创新领域,西峡县委统战部积极牵线搭桥,推动仲景宛西制药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联合攻关,培育出“宛红一号”“宛中一号”等优质山茱萸品种,构建起种质资源创新的“基因宝库”。
激活产业惠民“新动能”
西峡县以“万企兴万村”行动为抓手,引导统战力量深度参与中医药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实践。
西峡县委统战部、工商联积极推荐仲景宛西制药产业赋能项目入选省、市“万企兴万村”优秀案例,该企业通过新建硬化道路、建设文化大院、捐建6所仲景小学等举措,持续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条件,连续30余年为山乡学子捐送益智保健药品。
在药旅融合方面,西峡县委统战部推动建设山茱萸主题文化展馆、观光栈道,打造“中医药+文旅”特色路径。太平镇东坪村种植户尹清云依托基地资源开办农家乐,2024年实现山茱萸收入5万余元、农家乐净收入20多万元,成为产业融合发展的直接受益者。
尹清云表示:“通过药旅融合,我开办了农家乐,不仅增加了收入,还带动了村里其他人的就业。去年我家收入达到了20多万元,生活越来越好了。”如今,伏牛山区的茱萸花海已成为网红打卡地,每年吸引络绎不绝的游客,实现了“建一个基地、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目标。(杨大勇 刘克俊 靳玉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