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濮阳,古称澶州,素有“中华龙都”之誉。近年来,这座因油而兴、因电而强的城市,正以电力为支撑,推动产业从“油城”向“绿城”转型,走出一条能源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濮阳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西水坡遗址出土的蚌塑龙形图案,将中华龙文化溯源至六千年前。20世纪70年代,中原油田的开发带动了濮阳现代工业起步。如今,当地已培育出百亿级新型化工基地及高端装备制造、生物降解材料等产业集群,实现从“一业独大”到“多业并举”的转型。
在这一产业升级的宏大叙事中,电力保障扮演了“先行官”与“稳定器”的关键角色。国网濮阳供电公司自1984年成立以来,累计建成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70余座,110 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超2100千米,形成“双核三环”供电网络。为服务产业发展,国网濮阳供电公司“电力网格员”与“一企一策”用电方案落地见效,服务保障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快速投产。强劲的电能驱动着生产线高速运转,2024年濮阳市工业用电量稳步增长,全社会用电量达141亿千瓦时,铸就了城市发展的硬核脊梁。
面对能源变革的时代命题,濮阳依托年有效光照超2200小时的资源优势,率先开启了从传统能源城市向新能源城市的战略转型。台前县盐碱荒滩上建起连片光伏电站,年发电量可满足20万户家庭用电。截至2025年9月,全市新能源装机占比超66%,稳居全省前列。濮阳域内建设完成26座统调新能源电站及1座独立储能电站,新能源发电量45.17亿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400万吨。
电力赋能也推动了现代农业振兴。在全国文明村濮阳县西辛庄,5万平方米智慧西红柿基地利用大数据系统精准调控光温水肥,年产量达3500吨。黄河以北最大的优质西红柿产学研基地,南乐县烟之东村联富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紧跟时代步伐,建设智能化育苗大棚、西红柿小镇果蔬交易中心,配套使用智能温控、水肥一体化和冷链仓储等设施,西红柿产业年产值达3亿元,成了名副其实的“致富果”。
从蚌塑龙形图到油龙腾跃,从“中华龙都”到绿电新城,濮阳的每一次跨越,都伴随着能源革命的脉动。后续,国网濮阳供电公司将以可靠电能、绿色动能,为这座古都注入持久发展势能,书写着“厚重河南”的现代化注脚。(卢莎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