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13岁的游泳少女林晓悦(化名)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下称郑大二附院)经过精准手术治疗和系统康复训练后,成功克服胸廓出口综合征困扰重返训练场,用一场“硬核通关”再现省队“小飞鱼”的竞技风采。
据了解,林晓悦2023年曾在全国青少年游泳赛狂揽两枚银牌,可长时间高强度的训练让她的右肩在一次意外中受到猛烈撞击,自此出现右手麻木、肩部疼痛等症状。最严重的一次,50米自由泳冲到一半,手臂突然“罢工”,整个人沉进水里呛得直咳嗽。
“那时候我特别怕练蝶泳,抬手超过90度就疼得想哭。”林晓悦说,爸妈曾带着她连跑了好几家医院,却始终没能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半年前,林晓悦的爸妈带她来到郑大二附院骨科二病区,找到由主任医师朱宇领衔的医疗团队。在这里,医疗团队为她完善各项检查,最后确诊为胸廓出口综合征,系第七颈肋发育异常压迫神经血管所致。
由于家属考虑到林晓悦年纪尚小,不忍心为她进行手术治疗。于是,医疗团队给林晓悦定制了“温柔方案”:为神经加“补给”以温和药物营养神经,物理治疗师用筋膜刀“松土”,康复师带着练核心,连睡觉的枕头都换成“护颈神器”。治疗6周后,她勉强能下水,可一上强度,右手握力从45kg掉到28kg,连矿泉水瓶都拧不开。
在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后,医疗团队为其实施胸腔镜微创手术。据主刀主任医师郑水长介绍,手术就像在神经和血管的“高速公路”上拆炸弹,通过在她胸口切3厘米小口,解除第七颈肋对神经血管的压迫。术后第二天,林晓悦的右手就“回暖”了,麻木感也随之消失。她举着恢复温度的手,对着妈妈笑:“妈妈你看!我的‘充电宝’又满格了!”
术后康复阶段,医院为其制定了个性化康复方案,结合物理治疗、理疗和针灸等综合手段,帮助其逐步恢复运动功能。最终,林晓悦顺利通过省队测试,重返泳池,其划水技术和训练节奏均得到教练肯定。
“胸廓出口综合征可不只会找上运动员,青少年的运动量一般较成人更大,需密切关注。”郑大二医疗专家提醒,不论是成人还是孩子,如在运动后出现手部麻木、无力、疼痛或肤色异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实现早诊断、早治疗。(吴秀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