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本桓高速正式通车运营。这不仅极大缩短了本溪至桓仁的时空距离,更将为沿线旅游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这项重点工程的背后,由中铁七局电务公司承建的一工区机电工程,以精细化施工和技术创新为这条“智慧高速”提供了重要支撑。

据了解,一工区机电工程战线长达55.366公里,包含4个收费站、8座隧道以及多个关键节点工程。建设过程中,项目部通过实名制信息化管理、专项安全培训及实战演练等科学管理手段,确保长线作业安全有序推进。
“我们设立班组公示栏曝光案例,并开通安全隐患‘随手拍’举报通道,目的就是发动全员共筑安全防线。”项目安全负责人李晓雷说,这种前置化、精细化的管理方式,确保了长线作业忙而不乱,复杂施工有序推进。
在质量管控方面,项目部严格执行“首件制”样板引路,从材料、工艺到流程进行全面“体检”,确保后续施工有章可循。技术交底全覆盖与上岗前考核,从源头上保障了操作的规范与精准。基础施工中,项目部采用钢制模板系统并辅以双螺帽紧固、斜撑加固等举措,对混凝土成型尺寸进行毫米级把控。严格的模板周转标准化流程,确保了工程内实外美。
技术创新成为本项目突出亮点。通过模块化预装技术,收费、通信系统设备的现场安装效率提升50%,误差率被严格控制在极低水平。更引人注目的是关键结构部位还安装了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可实时感知荷载、变形等数据,实现从“事后维修”向“事前预警”的跨越。
“这相当于建立了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档案,为桥梁运营安全上了‘双保险’。”项目技术负责人郝俊营说。
回首建设历程,中铁七局电务公司的建设者们与复杂地形、严寒气候为伴,将“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挥洒在辽东的山野之间。他们的汗水,最终化为了百姓的便捷与期盼。
“路通了,去县城时间省下一大半,咱们的山货出山更方便了!”当地村民老李的朴实话语,道出了通车带来的最直观改变。而本桓高速的通车,不仅标志着一条新路的诞生,更象征着沿线地区迈入更广阔发展空间的全新起点。(杨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