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香港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资讯 > 正文 >

中原银行:打响地方政府专项债服务品牌

  • 2022年10月20日 14:07
  • 来源:中新网河南
  • 责任编辑:王宇

  中新网河南新闻10月20日电 寄望之重,激荡人心;期待之殷,激励“中原”。为倾力支撑保障河南现代化建设,中原银行以“建设美好金融,服务美好社会,做中原人民最信赖的银行”为使命和愿景,坚守本源服务实体经济,为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和坚实金融支撑。

  地方政府专项债是落实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抓手,在带动扩大有效投资、稳定宏观经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自2018年年初专项债服务方案出台以来,中原银行结合专项债领域课题研究与行内“智库”建设工作成果,为省内各级地方政府提供从项目谋划到信息披露的全流程服务。近五年来,中原银行专项债服务份额位居河南首位,受到地方各级政府高度评价,支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服务实体  积极融入河南经济发展大局

  以支持服务现代化河南建设为己任,找准服务实体经济与谋求自身发展的契合点,中原银行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专项债发行服务之路。

  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专项债在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民生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保障了重点领域合理融资需求。中原银行精准把握方向,抢抓政策机遇,聚焦“十大战略”和“十四五”规划,进一步加大对全省各地重点项目支持力度,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汇聚“源头活水”。

  围绕交通基础设施、农林水利、能源、生态环保等专项债主要投向领域,中原银行实现了全覆盖。同时针对急需支持、收益点匮乏的乡村振兴、文旅文创融合等领域,中原银行精准发力、创新手段,持续提升扶持力度。两年来,中原银行发行服务乡村振兴专项债近50个,金额近30亿元,发行服务文旅项目专项债超70个,金额32.8亿元。

  支持灾后重建,让专项债接续发力稳经济、惠民生。去年以来,中原银行积极走访省财政厅了解灾后重建专项债额度分配与发行安排情况,并联合律师事务所等三方机构召开灾后重建专项债项目谋划会10场,为相关地区提供一对一的项目咨询顾问服务,为重建提供坚强金融保障。

  持续深耕  专项债服务覆盖全省超八成县(市、区)

  五年,是时间的标尺,也是发展的刻度,更是奋进的脚步。

  中原银行的专项债发行服务经历了创设、沉淀、优化的历程,探索出一条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作为被省委、省政府寄予厚望的省属法人银行,中原银行持续整合省内资源,创设专项债服务方案,为各级政府提供全流程发行服务,专项债发行服务区域也迎来迅速增长。近三年来,中原银行累计服务专项债项目3403个,专项债服务覆盖全省超八成的县(市、区),成功为地方政府谋划发行专项债项目2551亿元,服务份额占比连续保持市场第一。2022年5月,新中原银行整装启程,着力将吸收合并“人员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为全省17个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锻造“千人”专项债服务团队,以更加专业高效服务各级政府。

  如今,中原银行已经形成了覆盖项目筛选阶段、组织实施阶段、项目审核阶段、申报入库阶段、发行后续阶段的完善高效服务方案,为我省实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蹄疾步稳  向着新愿景目标再出发

  面向未来,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为此,在新发展格局中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也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面对需求旺盛的涉及基础设施、产业园区、棚户区改造、环境治理的政府投资,以及新基建、片区开发、城市更新等高质量发展新模式,中原银行提升质效、创新实践,竭尽全力满足地方政府需求。

  站在新发展起点上,中原银行将以专项债业务为重要支撑,全面提升对地方政府合规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等多个领域的咨询服务能力,打造对地方政府的“融资+融智+融资源”综合服务体系,加快支持地方政府专项债一揽子措施落实落地,全力以赴助力稳经济、促发展。

  登高望远天地宽,风劲潮涌奋楫先。

  作为省属法人银行,中原银行将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扎根中原、深耕中原、依靠中原、服务中原,聚焦主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全面提升对各级政府的金融服务效能,打造地方政府首席顾问银行品牌,为河南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增光添彩。(中原银行供稿)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