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香港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今日要闻 > 正文 >

河南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

  • 2022年12月21日 09:35
  •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 责任编辑:李新贺

  12月20日,全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营造大抓民营经济的浓厚氛围,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企业发展信心,推动我省民营经济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河南提供坚实支撑。省委书记楼阳生出席并讲话,省长王凯主持,省政协主席刘伟出席。

  会议宣读了关于表彰河南省优秀(杰出)民营企业和优秀(杰出)民营企业家的决定,为受表彰的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代表颁奖。楼阳生代表省委和省政府向全省民营经济领域的企业家、创业者、从业者致以问候。他说,近年来,省委和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创新开展“两个健康”河南实践,全面深化民营经济“两个行动”,推出“一揽子”惠企政策,打出了“万人助万企”、“三个一批”项目建设、“四个拉动”、营造“六最”营商环境等一套组合拳,全省民营经济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科技创新的强引擎、对外开放的动力源、民生福祉的助推器。

  楼阳生指出,民营经济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实现“两个确保”奋斗目标的有力支撑,是稳住经济大盘的重要抓手,要充分认识民营经济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增强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推动我省民营经济实力持续壮大、结构持续优化、活力持续迸发。

  楼阳生指出,要聚焦重点任务,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促进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充分运用,不断壮大民营经济总量,提升民营经济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一要强化惠企纾困,提振企业发展信心。以深入推进“万人助万企”活动为抓手,健全服务企业常态长效机制,完善惠企政策直达快享机制,深入推进产销、产融、用工、产学研“四项对接”,解决好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强用地保障、用工服务,更大力度减税降费,更好留住青山、稳住当下、赢得未来。

  二要强化主体培育,打造优质企业梯队。坚持扩量提质并重,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做优做强龙头企业,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让大企业顶天立地、小微企业铺天盖地,打造既具竞争力又能支撑充分就业的微观经济基础。

  三要强化创新引领,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设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开展重大科研攻关,推动企业集聚创新人才,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创新能力。

  四要强化发展转型,提升民营经济能级。引导民营企业紧跟时代、认清大势、走对路子,心无旁骛做实业,把深耕主业和重塑优势统一起来,加快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加快标准化建设,迈向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竞争力更强的发展。

  五要强化改革赋能,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引导和推动民营企业深化改革,优化产权结构,健全法人治理体系,创新管理方式,加快建立治理结构合理、股东行为规范、内部约束有效、运行高效灵活的现代企业制度,全面提升企业运营管理水平。

  六要强化生态培优,培育一流营商环境。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系统性重塑行政审批制度,健全司法执法对民营企业的平等保护机制,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打造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楼阳生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牢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把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列为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形成齐心协力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局面。要强化政治引领,提升党建质效,建设一支高素质、有担当的民营经济代表人士队伍,实现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要营造良好氛围,放胆、放手、放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持续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在全社会倡树尊商、重商、亲商、安商,让广大企业放心投资、专心创业、安心发展。

  会议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及各县(市、区)设分会场。

  周霁、陈舜、江凌、王战营、陈星、安伟、张雷明、孔昌生出席会议。(记者 冯芸 马涛)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