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香港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今日要闻 > 正文 >

楼阳生:坚守长周期不发生规模性疫情底线

  • 2022年03月18日 07:52
  • 来源:河南日报
  • 责任编辑:李新贺

  楼阳生在省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十三次专题会议上强调

  立足于早提升质效 压实责任筑牢防线

  坚决守住长周期不发生规模性疫情底线

  王凯出席

  3月17日,省委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十三次专题会议,听取各地防控工作情况汇报,安排部署下步工作。省委书记楼阳生主持并讲话。省长王凯作具体部署。

  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汇报了当地疫情防控工作情况。楼阳生指出,从汇报和平时掌握的情况看,各地疫情防控工作重视程度明显提高、防控能力明显提高、应急反应速度明显提高、处置效果明显提高、省市县各级疫情防控指挥部指挥能力特别是防指办实体化运作水平明显提高。但也要清醒看到,我省疫情防控工作在实现“四早”、加强健康管理、破解隐匿传播、筑牢社会免疫屏障、完善防控体系方面仍有待提升。就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楼阳生强调6点意见。

  一要坚定必胜信心。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输入风险持续加大,要始终保持高度重视、高度警醒,做好打持久战的充分准备,常态常备、常抓不懈,从严从紧从细从实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措施,牢牢守住长周期不发生规模性疫情的底线,为实现今年经济发展开门红全年红创造良好条件。

  二要筑牢防控防线。坚决守牢基层防线,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政治优势,压实农村、社区、企事业单位法人代表的法定责任,确保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坚决守牢通道卡口防线,在确保人流物流各畅其流的同时,认真落实查验检验、核酸检测、消毒消杀等措施。坚决守牢数字防线,加强信息化系统建设,提高电子围栏灵敏度精准性,对来自有报告病例地区人员,一入豫就落实赋码管理,跟进健康管理,形成赋码、管控、解码精准闭环。

  三要发挥哨点功能。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疫情防控责任落实到人,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奖惩机制,充分发挥医院发热门诊、乡镇卫生院、村(社区)卫生室(服务中心)、药店等机构监测预警作用,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切实做到责任落实、功能彰显。

  四要加法减法并用。针对隐匿传播的特点,加强核酸检测筛查,加大力度、加密频次,科学研判、统筹运用重点筛查、常态筛查、全员筛查,第一时间圈住风险人群、切断传播链条;针对社区传播的风险,减少聚集性活动,坚持非经贸性活动非必要不举办、能线上不线下,学校、养老机构等特殊监管场所实行闭环管理、点对点管理,提倡非必要不出省、非必要不跨市县流动,坚决防止发生交叉感染、聚集性感染。

  五要持续加强宣传。加大疫情防控必备知识和常态化疫情防控基本要求宣传普及力度,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引导群众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发挥主体作用,筑牢社会免疫屏障,营造人人防控、人人有责浓厚氛围,打好疫情防控人民战争。

  六要提升防控质效。加强交流评估、互学互鉴,总结经验,找准规律,抓住关键,在实践中查漏补短、完善提升,健全系统集成的防控体系。向信息化要防控力,全面提升疫情防控数治能力,不断提高防控工作精准性、科学性、时效性。

  王凯指出,做好当前疫情防控工作,早发现是关键。要严格入豫返豫管理,对所有人员做到入豫即知、入豫即管,对来自中高风险地区等重点人员落地即赋码,并落实管控措施。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适时扩大全员检测范围,提高采样点密集度,加密重点人群检测频次,加强抗原自测技术指导。实现区域协查6小时落地查人,同步开展流调溯源,做到人数、人头、位置、管控情况“四个查清”。严控群众性聚集活动,倡导不聚集、不聚会、不聚餐,非必要不出省、不跨市流动。加强公共场所防控措施落实督查,暂时关停人群聚集密闭场所,落实公共场馆“限量、预约、错峰”要求。从严管理重点场所,高校等寄宿制学校实行封闭管理,中小学、幼儿园、宾馆酒店严格落实防控措施。强化一体化疫情防控管理平台建设,优化完善功能,拓展信息收集渠道,加强人员技术培训。突出实战开展应急演练,提升应对突发疫情的高效规范处置能力。发挥基层组织力量群防群控,强化社区管理,守住不出现规模性疫情反弹的底线。

  会议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和各县(市、区)设分会场。

  孙守刚、陈舜、曲孝丽、费东斌、陈星、戴柏华、顾雪飞在主会场出席。(记者 李铮 冯芸)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