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河南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投稿邮箱:henannews@126.com

大别山区这一家:五代11位教师 累计教龄270多年
  • 2021年09月09日 12:53
  • 来源:中国新闻网
  • 责任编辑:赵伟涛
  • 图为周海臣拿着老照片回忆往事。 游家明 摄
    图为周海臣拿着老照片回忆往事。 游家明 摄

      中新网信阳9月9日电 题:大别山区这一家:五代11位教师累计教龄270多年

      作者 韩章云 李映

      教师节临近,周顺之的手机也开始忙碌起来,接到的电话很多都是父亲周海臣的学生打来的,“他们问候父亲身体健康,让我向父亲转达教师节祝福,也有计划近期回来看望他的。”

      每年教师节前夕,“扎堆”收到学生们的祝福,成了周顺之家族再常见不过的事情。这个深处大别山北麓的河南信阳商城县家族,一家五代人中有11人从事教师职业,他们世代扎根大别山区,累计教龄超过270年。

    图为周海臣88岁生日时,学生们为老师祝寿。 游家明 摄
    图为周海臣88岁生日时,学生们为老师祝寿。 游家明 摄

      早上在村里散步、白天看看书、傍晚7点准时看新闻……今年95岁的周海臣养成了这样的生活习惯。尽管从教育一线退休数十年,老先生仍保持着对知识的热情和对外界的好奇之心。

      周海臣是这个大家族的第三代,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教师。

      根据周家族谱记载和周家人讲述,周海臣的曾祖父周益果是清代光绪年间的秀才,在家乡开办私塾,为农家子弟传授知识,他们是家族的第一代教师。

    图为周海臣向孙女周启玉传授教学经验。 游家明 摄
    图为周海臣向孙女周启玉传授教学经验。 游家明 摄

      周家族谱记载显示,周海臣的祖父周天才1904年考取“内阁中书”,任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汉文教习。他告诫后人:一个人只要从小认真读书、刻苦钻研,掌握了丰富的知识,长大后定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受前两代影响,周家也逐渐形成“热爱读书、耕读传家”的家风。20世纪50年代,周海臣师范学校毕业后,便返回家乡执鞭从教,投身乡村教育事业。

     图为周家族谱记载着这个五代教师世家的教育脉络。 游家明 摄
    图为周家族谱记载着这个五代教师世家的教育脉络。 游家明 摄

      “那时农村不识字的人非常多,我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在火堆旁教乡亲们识字。”周海臣回忆,当时的教学条件非常差,没有教室,村子里四处漏风的祠堂当教室;没有课桌椅,村民就把家里的床板、门板拆下来拼凑在一起;没有教具,自己动手制作。

      “长方体、三角板、圆柱体、天平……都是我用木头或者是硬纸板做成的,我不善木工,做这些东西太难了,特别是制作天平这类相对精密的教具,涉及到挖槽、钻孔、对榫、刨平等多种工艺,做成一个得一两个月。”周海臣回忆说,往往教具做成了,手也被扎得伤痕累累。

      周海臣还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担任学校少先队辅导员时,他经常组织演讲比赛、作文竞赛、数学竞赛、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农村没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但他每学期都会带学生们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陶冶情操。

     图为周海臣自制教具样品及获得的各种荣誉老照片。 游家明 摄
    图为周海臣自制教具样品及获得的各种荣誉老照片。 游家明 摄

      教书育人39年、把学生们视为己出,周海臣的学生们一直记得他的恩情。

      学生熊斌芳回忆:“小时候上学途中,路过一座木桥不慎踏空,危急关头周老师从河里将我救起。在后来求学生涯中,也是周老师多方奔走圆我上学梦。”

      如今,熊斌芳也成为一名教师,像周海臣一样,扎根农村帮助更多农村学生圆梦。

      在周海臣的言传身教之下,长子周世之、三子周顺之都选择执起教鞭,从事农村教育。

      在当地农村小学任教36年的周顺之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父亲对他的人生选择有很大影响。“父亲一生教书育人,备受乡邻尊敬,我也想像他一样,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让教育改变农村面貌,实现乡村振兴。”

      除了两个儿子,如今周海臣的一个儿媳、两个孙女、两个孙女婿、一个孙儿媳都走上了教师岗位。尽管老一辈人已经垂暮,但年轻人正一个个延续着家族的教育使命。

      目前在商城县一中任教的周海臣孙女周启玉说,她为自己生长在这个教师家族感到骄傲,“小时候我从爷爷和父辈身上感受到教师是一个受人尊敬、很有成就感的职业,心里早早就种下了当教师的种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让他们有更美好的未来。”

      这也让周海臣感到欣慰,他也对孙辈们寄予厚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振兴都离不开教育,希望孩子们都能把‘接力棒’传承下去、传承好。”(完)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