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河南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中新河南 > 正文

投稿邮箱:henannews@126.com

古都洛阳扩大都市圈引热议 “双引擎”带动成专家共识
  • 2021年03月19日 17:02
  • 来源:中国新闻网
  • 责任编辑:邓小强
  •   中新网洛阳3月19日电(杨大勇)河南洛阳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消息一出引发热议。相关专家19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河南副中心城市的洛阳和河南中心城市的郑州遥相呼应,“双引擎”引领和带动河南经济的发展。

      洛阳都市圈扩大城区面积大增

      据河南省政府网18日消息称,近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县级偃师市,设立洛阳市偃师区,以原偃师市的行政区域为偃师区的行政区域,偃师区人民政府驻槐新街道民主路27号;撤销孟津县、洛阳市吉利区,设立洛阳市孟津区,以原孟津县、吉利区的行政区域为孟津区的行政区域,孟津区人民政府驻城关镇桂花大道328号。

      据公开资料显示,偃师北邻黄河,南倚嵩山。被列为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是河南省经济扩权市、对外开放重点市、城乡一体化试点市。

      孟津文化底蕴深厚,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6个朝代先后在孟津建都。昔日的历史名县,如今已成为面积758.7平方公里、48万人口的洛阳北部重要城市功能片区。小浪底、西霞院水利枢纽工程和国家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造就“万里黄河孟津蓝”的独有景观。

      吉利位于距洛阳中心城区30公里的黄河北岸,1982年正式建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吉利地处中原腹地,古称河阳,历史文化厚重。黄河从吉利区境南向东流过,此段是黄河中游出峡谷,流速变缓流向下游平原的过渡河道。

      记者梳理发现,偃师、孟津、吉利三地均紧依黄河,处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地带。洛阳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不仅让千年古都洛阳市城区面积大大增加,还增加了文化等资源。

      偃师、孟津、吉利三地居民满怀期待

      那么,洛阳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自然成为偃师、孟津、吉利三地居民关注的话题。那么,当地居民如何看待?

      19日,偃师一杜姓居民介绍说:“偃师市变成洛阳市偃师区后,成了地地道道的洛阳城区的人了,相信会给偃师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机遇,偃师的居民也会受益。”

      “孟津文化底蕴深厚,黄河小浪底从孟津穿过,这些将给洛阳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和更多的文化资源、产业资源。”孟津当地一杨姓居民如是说。

      而吉利区一居民则说:“吉利区已经在洛阳市民中已经根深蒂固,从情感上来说,把吉利区并入‘孟津区’有点不舍,但还是充满期待。”

      在采访中,不少当地居民对洛阳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表示由衷的欣喜和期待。

      专家:郑洛“双子星”相互构建

      洛阳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拉近了与河南省会郑州的距离。那么作为河南副中心城市的洛阳与河南中心城市郑州遥相呼应,又将如何引领和带动河南经济的发展呢?

      在河南科技大学教授席升阳看来,洛阳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有深沉和长远的背景,首推的就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战略,孟津、吉利处于黄河的“咽喉地带”,黄河小浪底从这两个地方穿流而过,对水资源保护、滩涂经济发展等发挥着重要作用。

      席升阳认为,从洛阳都市圈来看,孟津和吉利在空间上打通后,形成产业链,符合都市圈规划。偃师变成洛阳市一个区后,从空间结构上,洛阳市的中轴线东移,最直接的好处是,洛阳与郑州的一体化加强,产业融合度更高,使郑州与洛阳形成双核发展,使二者的增长极更为畅通。

      “如果南北连体,突破行政边界,能够一体化治理黄河,对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意义重大。”席升阳介绍说,“在郑州与洛阳行政区域边界更大范围对接后,郑州与洛阳的协同发展和错位发展得到彰显,郑州与洛阳产业互补,这种产业配比的高质量使两座城市相互促进、相互构建。”

      民政部行政区划调整论证专家、洛阳师范学院校长梁留科认为,洛阳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有利于做大副中心城市,有利于做强中心城区,增强洛阳市的辐射面和带动作用,有利于带动豫西经济发展,与郑州错位发展,形成互补,进而促进河南经济发展。

      “作为河南的副中心城市,洛阳一直被赋予与郑州共建河南‘双子星’城市的战略使命。”长期从事经济领域研究的宋向清认为,这种均衡发展,尤其是郑州和洛阳“双子星”的带动效应,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完)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