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河南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中新河南 > 正文

投稿邮箱:henannews@126.com

一座连体双塔的“百年精神”
  • 2021年02月07日 21:51
  • 来源:中国新闻网
  • 责任编辑:李新贺
  • 图为郑州二七纪念馆。 阚力 摄
    图为郑州二七纪念馆。 阚力 摄

      中新网郑州2月7日电题:一座连体双塔的“百年精神”

      作者 赵晖 阚力

      《东方红》的钟声悠扬悦耳,绵延数里……

      迎着晨起报时的钟声,从郑州二七纪念馆序厅历阶而上,百年“二七精神”从这里开启,并一路延续。

      二七纪念馆由一座连体双塔构成,馆内共有10个塔层层厅和1个地下层厅,主要陈列展示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历史起因、经过和结果,展品有实物、图片和文字资料等。

    图为讲解员介绍“二七大罢工”的历史。 阚力 摄
    图为讲解员介绍“二七大罢工”的历史。 阚力 摄

      1923年2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京汉铁路总工会在郑州成立,但成立大会遭到了军阀的无理阻挠。为此,京汉铁路总工会执委会决定2月4日实行总罢工,并发表了罢工宣言,提出了5项条件。

      这天,全国铁路总工会罢工委员会一声令下,全路2万多名工人停止所有工作,长达1200多公里的京汉铁路顿时陷入瘫痪。此举引起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恐慌。军阀吴佩孚调集两万多军警在京汉铁路沿线残酷镇压罢工工人,林祥谦、施洋、高斌等52位同志牺牲,造成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

    图为两名小游客在“二七大罢工”中牺牲英烈的塑像前驻足。 阚力 摄
    图为两名小游客在“二七大罢工”中牺牲英烈的塑像前驻足。 阚力 摄

      “二七大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京汉铁路工人,不畏强暴,追求人权。1925年2月7日,全国铁路总工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郑州召开。京汉铁路总工会宣布恢复,汪胜友被选为郑州分工会委员长,司文德被选为郑州分工会工务处工人总代表。

      “汪胜友、司文德二人经常在夜里卸掉铁路上的夹板,烧毁桥梁,有力地打击了封建军阀。”郑州二七纪念馆讲解员樊路瑶介绍,1926年10月6日,汪、司二人不幸被捕,同月15日被杀害于郑州长春桥(今二七广场),二人头颅被割下挂于长春桥电线杆上,长达7天之久。二七纪念馆连体双塔的构造,便是纪念两位烈士。

      “京汉铁路工人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运动高潮中的一个顶点。”郑州二七纪念馆学术研究部主任庞倩华认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就领导了这样一场大规模的工人运动,也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在基层民众中的号召力。

    图为游客对一幅“二七大罢工”主题画作进行拍摄。 阚力 摄
    图为游客对一幅“二七大罢工”主题画作进行拍摄。 阚力 摄

      1971年,郑州市决定在汪胜友、司文德牺牲的长春桥旧址修建二七纪念馆,纪念“二七大罢工”。庞倩华说,二七纪念馆的建成标志着党和国家及后人对烈士、对历史是没有忘记的,修建纪念馆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二七精神”。

      何为“二七精神”?庞倩华解释,在近百年前那场工人运动中,工人们所迸发出来的团结奋斗、不怕流血牺牲,以及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就是“二七精神”的具体体现。

      她同时表示,“二七精神”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不断被注入新的内涵。

      “以前好友相约,都会问到哪里见?回答基本都是‘二七’。”陈光是个“老郑州”,说起“二七”话题滔滔不绝。他话中的“二七”指的是二七广场周边一大片区域。

      像陈光一样,“老郑州”们对“二七”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不仅仅是一些建筑、一段历史,更是时代在我们心中留下的印记,是一种精神寄托。”年过花甲的庹先生带着孙子登上二七纪念塔,认真地为他讲解每一帧图画。

      庞倩华说,市民们所谓的精神寄托,是“二七精神”的延续,而城市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也无时不带着“二七精神”的烙印。

     图为郑州二七纪念馆学术研究部主任庞倩华接受记者采访。 阚力 摄
    图为郑州二七纪念馆学术研究部主任庞倩华接受记者采访。 阚力 摄

      围绕“二七大罢工”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以二七纪念塔为中心,催生了独具特色的“二七”符号,如二七路、二七柏(树)、二七广场、二七商圈,以及行政区划二七区等。这些符号,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被赋予了更多特殊含义,成为郑州城市变迁的见证者。

      就是这块区域,曾孕育了敢为人先的“亚细亚精神”,郑州人不甘人后开“商战”之先河,开创了商业零售业领域新服务理念和经营意识。如今,郑州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经济总量跃上万亿元台阶。这座城市发展的步伐中,总能找寻到“二七精神”的印记。

      “对于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来说,它可能是拼搏奋斗、自强自律的状态,也可能是务实创新、勇争一流的品质,又可能是嫉恶如仇的美好品格,每个人对‘二七精神’都有不同的理解,但听党话、跟党走这一内涵不会改变。”庞倩华说道。(完)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