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香港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地方新闻 > 正文 >

大数据赋能 新乡织就防疫抗疫“立体网”

  • 2022年05月17日 14:08
  • 来源:中新网河南
  • 责任编辑:李新贺

 

  中新网河南新闻5月17日电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科学防疫抗疫成为有效提升疫情防控工作效率、降低疫情防控工作成本的必要途径。新乡市在疫情防控工作中,高度重视数字化能力建设,创新运用大数据思维,积极探索推进自建系统开发,强化涉疫数据归集和分析研判,建成了网格化的大数据疫情防控体系,织就了严密的“人防+技防”常态化疫情防控立体防线。

  在实际操作中,新乡市运用大数据手段,通过日常调度、统筹谋划、系统推进、重点突破,按照市、县、乡、网格、卡口等多维度,线上数字化监管、线下网格化管控相结合,对风险人群实施精准管控。形成了数据互联共享,治理体系网格化,线上线下同步战“疫”的良好局面。

  新乡市的做法,一是健全“日研判+前线指挥部+一办五部十五专班”高效运转的扁平化指挥体系,完善“三道防线”和“政务+警务+社务”一体化融合的防控机制,使得数据信息“可视化”,调度指挥“在线化”,基层管理“网格化”,任务督办“全程化”,业务系统运行“规范化”。在基层管理“网格化”方面,各乡镇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划分最小单元管理网格,将27类重点人群、38类重点场所、16类哨点等,全部纳入网格进行精准管理。各网格配置网格长、副网格长、网格员,将所有“黄红码”等风险人员全部归入网格管理范围,做到对每一个风险人员进行精准管控。

 

 

  二是通过汇聚各类涉疫数据,梳理数据图谱,建立人、车、风险等级等多个算法模型,融合河南省核酸检测结果、新乡市核酸检测结果、高中风险地区、返新入豫报备、公安协查信息、手机漫游信息、区域协查数据、场所码扫码数据等各类涉疫数据,建立了涉疫数据,多维关联数据,筛查风险信息。在此基础上,利用算法模型,直接锁定数据丰富、信息准确的风险信息,精准管控风险。

  三是以网格为单位,以数据为核心,探索建立精细化管理机制,实现涉疫数据的高效采集、多维关联、数据分析,建立起以返新入豫登记核查为远程,大货车GPS定位、高速ETC数据核查为中程,新乡市域GPS电子围栏、高速有形卡口、国省干道无形卡口为近程的三道数字防线,实现对流动人员进行多重筛查,通过“3+N”网格化管理实现精准防控。

 

 

  网格化贵在精细化。在精细化管理方面,新乡市首先在重点药店率先实现大数据管理,开发药店“四类药品”实名登记系统。自上线以来截至5月6日,已有1598家药店投入使用,累计录入购药信息4.9万条,压实了行业管理责任,增强了重点场所的精准管控能力。同时开发了隔离点信息化管理系统,依托“属地+单位”,强化对27类重点人群人员的动态管理。以“3+N”网格化管理为载体,实现网格员全覆盖,推动社区管理全覆盖无盲区。

  另外,新乡还通过大数据手段建立自动识别、精准采集数据的“无形卡口”,与有形卡口有机结合,做到主动发现风险、锁定风险、管住风险。围绕卡口管理的主要任务,梳理出四类主要算法,支撑无形卡口的数字防御。

  疫情防控不是冷冰冰的管制,而是有温情、有温度的防控。为了让群众真切地感受到疫情防控的温度,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同心协力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新乡市将健康码、行业通行码、场所码、行程卡和核酸结果共计五个通行验证的结果整合,经过数据实时计算,实现一次扫码即可调取多个结果,极大方便了群众。同时推动疫情防控热线与12345热线并网,妥善处理群众来电;建立货运车辆司乘人员绿色通道,对外来入新的货车司乘人员实行“三免费”(入新货车司机核酸检测免费,留宿货车司机住宿免费、饮食免费);建立无风险自动放行、有风险进一步人工核查的卡口主动防御系统。

  大数据赋能,筑牢了疫情“防控网”。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新乡市的做法为其他地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带来启示和借鉴意义。新乡的实践证明,数字化是提升疫情防控领导力的关键手段,是提升疫情防控执行力的重要基础,是提升疫情防控抵御力的有力保障,是提升疫情防控管控力的有效平台。只有科学叠加各类数字化防疫应用场景,才能以数字化为指挥体系赋能,实现高效指挥,筑牢科技防疫“数字防线”,防范疫情输入,保障城市运行。(新乡市委宣传部供稿)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